学校主页 | 文件下载 | 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首页  机构设置  师德师风  人才建设  职称工作  工资福利  服务指南  政策法规  下载专区  公开招聘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建设  教师培训交流沙龙  正文
 
  教师培训交流沙龙
 教师资格认定 
 教师培养培训成果展示 
 博士后风采 
 教师培训交流沙龙 
 外聘教师 
 教师培养培训 
 教学名师 
 专家管理 
 师资队伍建设 
 博士管理 
 基金项目 

教学管理人员(副科以下)任...
牡丹江师范学院返聘、外聘教...
复印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审批表
牡丹江师范学院返聘、外聘教...
查阅干部人事档案审批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乔征磊 《大学教学法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013-09-17 13:17  

国家、学校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举办了一系列的有关教育教学的培训,这是其中的一场,是关于教学策略与行为的,虽然课时较短,但韩映雄教授所教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及对教学行为的分析令人受益匪浅。

第一个心得就是:学习任何方法、策略都不可照搬照抄,要听懂了,经过自己的分析、消化,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去使用,并要根据不同学科及特点及所面对的学生的教育水平与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

其次,平时要注意多“反思”。课前反思当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把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彻底思考一遍,包括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课后也是如此,虽然课已经上完了,后边可能也没有重复课了,但我们仍然必须要把整个教学过程再好好“回顾”一遍,包括每一步、每一个方面(如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思考的越细越好、越全面越好,因为我们往往忽视细节,根本就没过多的去想它,而问题往往出现在细节上。如果我们真这么做了,“这些细节”往往会给你很多收获,甚至是惊喜,会让你感觉收获颇丰,如此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了,你的教学效果必然在你充满信心的讲述中不断提高。反思促使人进步,不反思便会停止不前,不前进便是落后!当你自我检查不出问题的时候,不妨和学生交流交流,知道学生所想、所需,这样便于你针对性的教学。选择交流学生时,要各种水平的都要找,每一类里有代表性的最好。

以上是我的两个重要体会,之后韩教授对于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这一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教学的难度、讲授方式或风格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如果学生连要讲的“是什么”都听不明白,你谈“为什么”、“怎么样”,学生难以学懂。所以我们上课时内容的选择和详略的安排其实很关键,课堂上不是内容讲的越多越好,而应突出重点,重要的东西精讲,次要的东西少讲甚至不讲,学生听懂了你讲的,你不讲的他们课下一样会看,起码会有一定兴趣,如果听不懂你讲的,课下他更不大可能去自己看了,对多数学生来讲是这样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不感兴趣的东西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的学习价值和他们能收获什么,只有这个弄明白了,他们才会有动力去学,就像现在的大学英语和计算机一样,他们觉得这个以后就业、考研重要,所以他们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去学。这是一样的道理。

关于不同教学方式的问题,韩教授的说法我非常认同,第一,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讨论式教学,上课时要围绕当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讨论,这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做好有关这方面知识的准备,尤其是一定要让学生预习好这部分知识点,并且要做好检查与奖惩,否则学生不一定会认真预习,预习的效果好坏直接决定上课的成功与否。老师除了备好知识点外,更应该知道如何处理学生讨论中的突发事件、突发问题,学生很可能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说法,如何去处理,老师要思考好。另外老师要扩展课堂外的知识,因为学生上课时会有一个很好的发散思维,加上人多,可能会提出很多比较“宽泛”的说法,如何解决或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知识广博。对于讲述课,也有一些基本策略。主要是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工作,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大胆、果断,紧跟时代,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一定要明确选择,并最好有一个提纲式或树枝式的讲课比较,这样讲课会更有思路,不至于乱了方寸。

还有一点就是应注意切实加强平时的考核力度,使学生平时能认真对待学习,否则可能会出现很多平时不学,临考突击的情况,有些同学可能能考过,也有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挂科,无论对哪类同学来说这对他的学习来说都是不利的。所以平时一定要严格考核标准,最好能细致化,并坚决贯彻执行,这样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最后一个感触较深的体会是,讲课能否“讲成”教师与学生的自然谈话,让学生减少“距离感”,这对课堂效果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这其中也有一些要素,如开场白要做好,要能抓住注意力,要能准确把握课堂节奏,要能把握好提问与应答环节的设计等。

短暂的培训让我收获很多,我一定要努力找差距,找不足,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争取让自己的教学有一个阶梯式的进步。最后,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的提高教学的机会。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08人事处.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209号 邮政编码:1111111